《三国》:潜龙勿用,亢龙有悔

身处江湖,必察言观色,审时度势。

身逢乱世,必谨小慎微,三思后行。

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纵观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,不乏有诸多仁人志士,他们卧薪尝胆,敢作敢当,当机立断,方可成就宏图。

以史为鉴,细细思寻,便会发现,若是掌握了他们的成功秘诀,那么便会胜券在握。

三皇五帝,夏侯商周,诸侯争霸,春秋战国,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,为君为王,必有一套政治手腕和独特风格。如此方可坐定江山。

一.曹孟德之智

曹操,字孟德,小名吉利,又称阿瞒,本是三国时期魏国之帝。东汉末年,朝政腐朽,政治黑暗,十常侍之乱致使百姓民不聊生,苦不堪言。

当时曹腾作为十常侍之一,备受皇帝宠爱,赏赐待遇丰厚,而又因为膝下无子,便从夏侯氏过继了一个孩子,始称“曹嵩”,曹嵩是个心思缜密之人,膝下有五子,老大便为曹操。

曹操的确出身显赫,但并不是鼠目寸光之辈,其深远的野心与独特的手段一直为后世称赞不绝。

曹孟德心思缜密,机智聪颖。于乱世中明哲保身,于危机处蛰伏四起。能力不足时,便韬光养晦,毕露锋芒,后董卓专政时,便投其所好,取其信任,致使得到董卓的喜爱。后为东汉基业,黎明百姓,而借机献宝刀刺杀董卓,事情败落便逃之夭夭。

曹操逃到中牟县时为县令陈宫认出,被抓入狱,其临危时面不改色,镇定自若以及不畏强权的精神气质为陈宫深深吸引,通过表达匡扶社稷,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志让陈宫大为震撼,于是便有了“捉放曹”。

可见,临危而处变不惊,临难而大义凛然的人格魅力是多么重要。

成大事者,必不拘小节,韬光养晦的同时更要敢作敢为,更要遇事冷静,不可意气用事,同时,也要有头脑,有手段,懂得察言观色,审时度势,更要有清晰的思维,和说服别人的能力。方可造就铁血手腕。成就一番霸业。

同时,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成大事者。必须做事雷厉风行,不拖泥带水,切记绝不可:瞻前顾后,犹豫不决,故步自封。

然而曹魏政权建立后,却只历经三代,最终却为司马懿所篡夺,其原因为何故?

二.司马懿之谋。

司马懿懂得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更懂得隐藏自己的野心。当年曹操在世,便忌惮司马懿,欲除之而后快,奈何还要留着司马懿制衡诸葛亮,便一直未下手。

而司马懿便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,也曾在与诸葛亮的对弈中手下留情,因为司马懿清楚,一旦诸葛亮被除,曹操下一步便会杀掉司马懿。唇亡齿寒,司马懿深知这一点,所以他一味忍耐,守拙藏芒,便是此理。

可叹曹孟德虽一代枭雄,却未敌司马懿之心。终于在曹氏第三代,曹睿去世后,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,废新帝,将曹氏与夏侯氏连根拔起,终成一世传奇。

而曹氏后人也世代为司马氏所欺压,当年曹孟德于汉献帝如何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后世便如何为司马氏所辱。这便是智谋。

司马懿无疑是三国时期最长寿之人,在人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的三国,司马懿却活到了73岁。

熬死了老对手诸葛亮,熬死了曹家三代,熬死了孙权,这便是天时。曹魏皇帝势弱,这便是地利,招兵买马,等待时机,有心思,有谋略,懂进退,这便是人和。司马懿能成功,便是注定。

做人当如司马懿:才美不外泄,情绪不外见。胸有激雷,面如平湖者,可拜为上将。

司马懿的辉煌绝非偶然,而是图谋已久,精心编排。更在情理之中。只有做好一切准备的人,才配拥有成功。

潜龙勿用,亢龙有悔。司马懿传奇的一生便是最好的证明。没有实力时,要韬光养晦,伺机而动;若有一日,有了实力,便要戒骄戒躁,成熟稳重。等待时机,一鸣惊人。

三.阴谋防人,阳谋立身。

一部三国志,一步天下势。曹孟德和司马懿的成功绝非偶然,而是透析人性之后的蓄谋已久,更是殚精极虑后的谨小慎微。

观人于危难,可辨其勇,观人于忽略,可辨其行。

当然,历史中不乏有聪明睿智之辈,可最后却并未落得好下场。仔细想来,究其原因,怕是太过看中自己,大丈夫能屈能伸,何不成大事?胜败由你。乾坤亦可掌控。